主辦機構
資助機構
 

大嶼山古名大奚山,是香港最大的島嶼,面積 147.16 平方公里。過往大嶼山人煙稀少,不少宗教團體在島設立靜修院,島上也曾有茶園、牛房、鎢礦、稻田等。

今時今日我們「行」大嶼,會發現不少歲月的痕跡,鹽田已成為紅樹林,農具漁具堆放一旁,村屋漸漸荒廢,蒼海桑田。我們「行」大嶼的方式又有沒有隨歲月改變?

 
銀礦灣:張鳳愛;1955;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






分流石圓環
 

史前時代

分流石圓環為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痕跡。石壁東灣亦出土過新石器時代遺址。

摩崖石刻
 

石壁摩崖石刻上亦發現類似古代青銅時代的圖案。

資料:古物古蹟辦事處網頁;離島區法定古蹟

梅窩
圖片來源:Vivien Cheng; 1970 年代
 

宋代
公元 960 — 1279 年

大嶼山古名大奚山,最早於南宋宋代王象之《輿地紀勝》有所記載:「大奚山:在東莞縣海中,有三十六嶼,居民以漁鹽為生」。

南宋末年,蒙古軍攻陷首都臨安,相傳兩位皇帝趙昰和弟弟趙昺逃至香港,曾於梅窩一帶停留。


資料:饒玖才;《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(下)——新界》

沙螺灣
 

明代
公元 1368 — 1644 年

大嶼山沙螺灣於宋代至清初盛產香樹,並出產「莞香」,是由沉香木的汁液凝結而成的固體,而據考證,當時沙螺灣生產的莞香品質非常高。


資料:蘇萬興;《坐言集》 之 香港前期經濟

雞翼角砲台(分流砲台)
 

清代
1636 年 — 1912年

清代期間,康熙元年(公元 1662 年)頒行的《遷界令》,令香港人口大減,鹽戶被迫內遷,對大嶼山沿岸的產鹽業打擊極大。直至 1669 年,清廷方宣佈恢復舊有邊界。

資料:范永聰;《香港—清初遷界與復界》


復界後,大嶼山和華南沿岸常受海盜及走私鴉片商人的侵擾。因此廣東總督下令在大嶼山西南尖端的分流興建砲台,又稱「雞翼角砲台」,設兵駐守,成為了防衛珠江河囗的軍事據點。



資料:古物古蹟辦事處網頁;離島區法定古蹟

嶼南界碑
 

1898 年

清廷與英國簽署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,將連同大嶼山的新界範圍租借予英國 99 年。


1902 年

英軍分別在狗嶺涌及大澳樹立嶼南界碑和嶼北界碑,顯示新界租借地界線。

 
貝澳:蔡倩如;1960;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




1924年成立的昂坪寶蓮禪寺
圖片來源:Vivien Cheng; 1970年代
 

1900 — 50 年代

大澳和梅窩是較熱鬧和人口最密集,當時到達大嶼山的水上交通亦集中在這兩地。

資料:范永聰;《香港——清初遷界與復界》


由於大嶼山避離憩靜,不少宗教人士在此設靜修場所,包括昂坪寶蓮禪寺及靈會山一帶的寺院、大東山爛頭營靜修營地、大水坑嚴規熙篤會聖母神樂院。

圖片來源:吳灞陵;香港大學圖書館. 特藏部;1968 年
 

1950 年成立的嚴規熙篤會 - 聖母神樂院(愉景灣大水坑)。

石壁水塘於1963年建立
 

1960 年代

由於香港食水短缺,1963 年政府在大嶼山興建石壁水塘(當時為全港最大水塘),同時亦因此大型工程而開始建設南大嶼山的陸路交通網絡。

亦因部分水源引流至水塘的關係,梅窩一帶農業開始息微,耕地漸漸荒廢。

資料:甘水容、邱逸;《梅窩百年》

圖片來源:香港政府新聞處;1984 年
 

1970 — 90 年代

大嶼山成為離島本地遊的目的地,人們主要乘搭渡輪到梅窩再去其它景點。除了一天遊,人們亦會選擇露營、入住青年旅舍、寺院、渡假屋等方式在大嶼山過夜。

圖片來源:香港政府新聞處;1984 年
 

1978 年

南大嶼郊野公園,成為全香港最大的郊野公園,總面積有 56.4 平方公里;北大嶼郊野公園在同年 8 月成立,面積有 22 平方公里。一方面保育自然環境,另一方面為巿民提供康樂設施。


1984 年

全長約 70km 的鳳凰徑也宣佈啟用,全徑共分為十二段。

1997 年落成的赤鱲角新機場
 

1989 年

香港政府推出大型基建《香港機場核心計劃》,又稱「玫瑰園計劃」,計劃包括十項核心基建工程:赤鱲洲填海造地興建國際機場、建設青嶼幹線、北大嶼山公路及東涌新市鎮等。

1997 年落成的青馬大橋
 

1997 年

赤鱲角新機場落成,巿民可從陸路經跨海大橋及青嶼幹線前往大嶼山。


2003 年

東涌新巿鎮落成,2016 年東涌的人口超過 8 萬人。

 




2005 年開幕的香港迪士尼樂園
 

大嶼山的旅遊形式變得更多樣化,加入不少以國際旅客為主的旅遊景點,如香港迪士尼樂園、昂坪 360 纜車等。

大東山芒草季
 

2010年

因市場上一張唱片封面,大東山芒草一時之間聲名大噪,每年秋季吸引眾多遊人觀賞。


2020 年

在新冠疫情下,本地郊野假日休憩的人潮大增,為自然環境帶來衝擊。